梁实秋
探索思考
馋,原本是一个中性字。但很多时候,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馋”字感情色彩的天平会来回摆动。比如:“哎呀,你真是只小馋猫。”语气嗔怪怜爱。再比如,“这人怎么那么馋?”语气厌恶鄙夷。那么,梁实秋先生的说理散文《馋》的感情色彩又如何呢?
阅读批注
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适当的字。1罗马暴君尼禄,以至于英国的亨利八世,在大宴群臣的时候,常见其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旁若无人,好一副饕餮相!但那不是馋。埃及废王法鲁克,据说每天早餐一口气吃二十个荷包蛋,也不是馋,只是放肆,只是没有吃相。对某一种食物有所偏好,于是大量地吃,这是贪多无厌。
1用词严谨
本句中,“十分”一词反映了作者用词的严谨性:在英文中,并非找不到可替代“馋”的字,而是找不到“适当”的字,找不到“十分适当”的字。由此可见,即使在散文创作中,严谨性和逻辑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标准。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2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2反问修辞
此句作者要传递的含义是:舌尖上的味蕾教人学会了馋。反问句式的使用,使语气更加强烈,好似“如果不馋,都对不起那无数的味蕾。”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也许我们中国人特别馋一些。3馋字从食,声。音谗,本义是狡兔,善于奔走,人为了口腹之欲,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馋吻,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
真正的馋人,为了吃,决不懒。我有一位亲戚,属汉军旗,又穷又馋。一日傍晚,大风雪,老头子缩头缩脑偎着小煤炉子取暖。他的儿子下班回家,顺路市得四只鸭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拿着一只小碗,冲出门外,在风雪交加中不见了人影。他的儿子只听得大门哐啷一声响,追已无及。
3前后对比照应
文章开头,作者提出英文中没有一个十分恰当的字来对应“馋”,并列举几位西方国王的事例加以论证。东西方对比间,更突出了“中国人特别馋一些”。本句是对文章首段的照应,也是开启下文的关键性语句。此外,在一篇美文佳作中,任何一段话的出现都有其意义和作用,绝不为凑字数而来,正如本文开篇段落。
越一小时,老头子托着小碗回来了,原来他是要吃榅桲拌梨丝!从前酒席,一上来就是四干、四鲜、四蜜饯,榅桲、鸭梨是现成的,饭后一盘榅桲拌梨丝别有风味(没有鸭梨的时候白菜心也能代替)。这老头子吃剩半个梨,突然想起此味,乃不惜于风雪之中奔走一小时。4这就是馋。
4举例论证
作者用一位亲戚为了“吃”雪中奔走一小时的事例,生动地论证了“什么是馋”,而馋的人绝不会“懒”。有读者要问,散文中也可以举例子吗?当然,散文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某事某人有感而发,不能凭空而起。比如,在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用多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对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进行了赞美。我们也可以学习借鉴。
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希腊神话中之谭塔勒斯,水深及颚而不得饮,果实当前而不得食,饿火中烧,痛苦万状,他的感觉不是馋,是求生不成求死不得。馋没有这样的严重。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
抗战七八年,我在后方,真想吃故都的食物,人就是这个样子,对于家乡风味总是念念不忘,其实“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也不见得像传说的那样迷人。
我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洒上一些椒盐。我托着一盘羊头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地解了馋瘾。5但是,老实讲,滋味虽好,总不及在痴想时所想象的香。
5动作描写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磨字:日本全才艺术家北大路鲁山人的书法之道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幽默感 终极奇才 战总,夫人假死后生了多胞胎 神王令(精修版) 带崽离婚后,江总每天都想扑倒我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套装全8册) 叶枭宋清雪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对话 救下小奶团后,霸总以身相许 仙尊归来,出手即无敌!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景物 宋栖秦珏 苏禾郁景延苏蓁 开局觉醒万古吞天决 儿童分析的故事 小镇做题家王小帅 饮茶小史 虽然不相见 懂点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