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救国:近代中国的劫难、困境和逆袭 > 第 1 节 这些无精打釆的中国苦力就像羊群一样地劳动(第3页)

第 1 节 这些无精打釆的中国苦力就像羊群一样地劳动(第3页)

苏连元发现,经过身体检查流程后,有一大批前来应征的老乡被筛除了出去。他庆幸地回到了待发所的宿舍里,舒舒服服洗了把热水澡,又吃了一顿有肉有菜的饱饭,在他看来宛如盛宴。

隔日,在为时三年的劳工合同上签字画押之后,苏连元的手腕上便被扣牢了刻有编号的铜箍,又领了夏衣裤二件,冬衣裤一件、鞋一双、皮鞋一双,以及包括水瓶、梳子等在内的一套生活用品。随后被领进了检查室里,一位书记员将他的号码记入到花名册,又顺带详细记录了年龄、身高、应募日期、家属姓名、住址等诸多信息。事后书记员还会多次核对信息,以防冒名顶替发生。

待一切流程妥当之后,苏连元便被编队带到威海卫的码头,在此等候仁记洋行的海轮将其带往欧洲。此时的他,尚在憧憬着海外生活,并不知道此后的命运将会充满苦难与危险……

苏连元所搭乘的海轮一路南下,经由香港、新加坡后穿越马六甲海峡,再向西由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停靠法国马赛港后,转乘火车去到北部地区加入前线做工。

后来日德兰海战发生后,英国军舰进入北海,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为了反封锁,利用先进潜艇的优势开启无限制攻击,长期在北海、地中海袭击协约国和中立国船只。从此之后,华工赴欧便无法再走苏连元那条路径,只能绕远经日本海横穿太平洋,抵达温哥华后,搭乘铁路至加拿大东部的哈利法克斯,再乘船越过大西洋前往法国港口。这条漫长的航线艰辛无比,以至于不少华工都在半途中选择了投海自尽。

苏连元的赴法之途虽无此等关山迢递,但也充满了波折。他所搭乘的海轮本是货船,临时改建载客,华工们只能像罐头一样挤在密不透风的货舱之中。船行至印度洋近赤道地带时,酷热而憋闷的船舱令苏连元苦不堪言,可英方管理人员规定每天只能轮流上甲板透气一会,待遇简直与监狱无异。

至于饮食,船上的菜蔬储备颇少。后半程的航程中,苏连元几乎没有吃上过几顿蔬菜,出现了牙龈出血肿胀、四肢无力等明显的坏血病症状。相比之下,那些患上腹泻、热症及癣疥的劳工们更加悲惨,每逢气候酷热难当,便有许多神志不清的病人连声叫唤……

待到入港登陆之后,一路饱受折磨的苏连元未做任何停歇,便和其他劳工被集体送往法国北部索姆河口重镇诺埃尔。在此短暂休息调整后,他就被派遣到了阿拉斯城,开始挖起了战壕。半年之后他方才知道,与前线危险而苦累的重体力劳动,以及英国管理者所施加的非人虐待相比,船上的路途根本算不上什么。

苏连元的遭遇,只是「一战」时数十万中国劳工的一个缩影。

「一战」时招募的华工半数以上都集中于法国北部地区的前线地带,在加莱、敦刻尔克、布鲁恩、利哈佛等地,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除了负责开掘战壕,构筑工事的苦力,还有很大一部分华工在当地的军事相关工厂工作,如造船厂、子弹厂、火药厂、枪械厂等,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施奈德公司、海军造船厂、马赛工程公司等等。华工们除了装卸船只、制造枪弹,还要清除道路,修建军营,另有一批则负责在野战医院救护伤员,甚至掩埋阵亡士兵和扫雷等。总之,只要是最脏最累,最无人问津的活计,都会丢给华工来做。

简单的文字表述,并不足以形容这些华工所遭遇的磨难和屈辱。

像苏连元那样位于前线战壕的劳工,不仅要提防德军的流弹,头顶上还不时会有德国军机的轰炸,有时还要迎风冒雨而驰驱百里之外。至于战后清扫战场被地雷、炸弹炸死,或是吸入过量毒气而亡的华工,几乎每月都有数十例。

苏连元自己便差点葬身于德军坦克的履带之下。短短半年内,他已目睹了多名华工兄弟的死难,那些惨不忍睹的场面令其精神饱受折磨。

这种心惊肉跳和血腥场面的多重精神摧残,令很多华工都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在法国北部诺埃尔勒镇的华工大型集中营中,便附有一所精神病院,专为安放这些精神失常的华工。这些病人只要一听见头顶传来飞机的声音,就会疯狂地趴在地上痛哭流涕……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刻,原本被承诺不需参战的中国劳工们,竟然被迫直接参与了战争。1917年,在欧战主要战场法国毕卡第(Picardie),德军曾一度冲入阵线,此时法兵已退,无依无靠的华工只能操起平日做工的十字镐、圆锹,与德军展开血淋淋的生死肉搏……

那些在工厂做工的中国苦力们待遇也极恶劣,不但工作强度极

()

大,还要被外国监工们挟嫌报复。常常有从事高危工作的华工不幸死于非命。在博亚克工厂做工的华工王胜云,便被吊杆上脱落坠下的火药箱炸死,至于那些因工作劳累操作失误死于机器碾压或触电的华工,更是数不胜数。

令人倍觉气愤的是,在英法俄等国的白人眼中,华工是黄种人,即是低人一等的苦力,他们可以随意凌辱,鞭打甚至枪杀华工。华工们悲惨的遭遇,在史料中留下了一笔笔血泪记录。

法国管理者和军警们曾经多次欺辱华工,驻法公使胡维德曾向法国政府愤怒控诉道:「请观克鲁之命案,华工受屈冤而不伸;布加格之格斗,大兵压境,杀人盈城;胥黑沦十九人要求工资,无辜坐罪;戈耳泊三四人休息间游,竟遭惨亡。不仅此者,波多有死刑之宣布,假军事以处华人;都瑟用板杖之淫威,沿清律而恣暴虐,充军默埠者三四百。每日工资仅半佛,苦力马赛者数十名,整日只食于面包!」

英国人的残酷和粗暴尤甚。他们列出了更加严苛的管理制度,华工常常惨遭皮肉之苦。

目睹英国军队虐待华工的纳塔莉·萨勒(NatalySalle)夫人,在法国《皮卡通讯报》的采访描述道:「先生,那很可怕。我们看到英国看守和警察像打狗一样地殴打他们。英国人把他们的鞋子、衣服全部脱掉,把他们绑在桌子上,一直鞭打他们直至流血。然后再拿刷子和热水来刷他们,这样便看不到伤痕了……」

法国当地人的日记中也曾提道:「这些无精打釆的中国苦力,被结实而趾高气扬的英国军官和士兵手持短粗木棍,在两旁押着,就像狗赶羊群一样地劳动。」

东线俄国战场的华工境遇也同样凄惨,每天要重体力工作12到15个小时,只能啃又粗又硬的黑面包,喝污染严重的水,住在最简陋的木屋中,不少人连病带累折磨而死。苏联出版的《中国战士同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国工人过着困苦悲惨的生活……因为人们认为他们是黄种人,是买来的商品和奴隶,可以任意枪杀、鞭打、长期囚禁在沼泽和森林地带,挨冻受饿。」

即便在如此非人的待遇下,中国劳工们依然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忍耐和勤劳。他们所展现出的良好身体素质、吃苦耐劳、勤奋勇敢、聪明好学和纪律性,都令西方人刮目相看,在评价中不吝赞赏之辞。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FerdinandFoch)向国防部机密报告书中称赞道:「华工是第一等工人,亦可成为卓越的团兵,在敌人现代化疯狂炮火下,仍能保持最优良军人的品格,坚定不移。」

伦敦《泰晤士报》评价说:「现代战争本质是一种现代工业,而华工便是这种新战争的一支新部队,只不过他们的武器是铁镐、撬棒、铲锹及推车。」

英国军队的内部报告中,则详细描述了华工出众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华工十余名,于二十分钟工夫便将一车二十吨货物一输卸空,是即每人每十分钟时间,计卸一吨之数。码头卸货甚慢,最后找来华工工头领散工二十四名经手卸之,速度颇为敏捷。华工间亦有通英语者,遇英工人操作电气起重机或其他种类之起重机有差错时,常以英语纠正之。」

英国战地记者韦克飞尔(H.R.Wakefield)的体会更深,他写道:「亲见数百华工,在数星期前,对于各种工事尚属茫无头绪,乃逾时未几,居然能制造水泥,修理坦克战车,并从事于他种工作矣!」

总而言之,华工的水准用韦克飞尔的话来总结,便是——「世界工人,殆无其匹」。

中国劳工为协约国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资源,让这些国家在最绝望的时刻获得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为1918年「一战」的胜利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帮助。而与此同时,多达3000名华工不幸牺牲,魂断异乡,只能长眠于欧洲各地的华工墓园中……

在这些牺牲当中,引发了中外社会最强烈震动的,是一场发生在地中海的惨案——1917年2月1日起,德国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对海面来往船只一律打击。当年2月,一艘载有900名华工的法国「阿托斯号」轮船,在地中海被德军潜艇击沉,542名华工丧生海上。

彼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一起意外发生的惨剧,居然间接导致中国正式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备案号:YXX1pZx90GztMebjQ8S3Xov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月亮回音:沉溺于他的柔情中  高甜预警,这个男主不对劲  心机女主:轻松拿捏恋爱脑  婚姻围城里的算计  深夜诡话:它在暗处注视着你  山月不知:你我皆为局中人  全宗上下皆反派,卷王师妹杀穿天  重生官场:开局迎娶副省长千金  人在吞噬,从娶妻开始无敌  我在三国经营田庄  搞笑日记,致曾来过的你  黑夜问白天: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无咒:鬼神禁地,人性凶猛  末世之我是避难所所长  股民张三,一个散户的百万之旅  全民求生:我能萃炼万物精华  魔法蜜罐:你是银河赠与我的糖  妖夫娶亲:百无禁忌  全职法师:次元之影  美人豪横:倒霉女主的绝地反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