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称谓也变得花样百出,如果轻松调侃,他就用「清如贤弟」「祖母大人」「清如我儿」「女皇陛下」「宋千金」「宋神经」;如果情意浓浓,就是「宝贝」「爱人」「傻丫头」「天使」「心爱」「我的小宝宝」;如果严肃认真,就是用「宋清如」「清如」「好人」「亲爱的朋友」等等。
署名上,朱生豪也是随心所欲,有时是「快乐的亨利」,有时是「伤心的保罗」;有时是「猪八戒」「牛魔王」,有时是「张飞」「常山赵子龙」;有时是「你所不喜欢的人」「一个臭男人」「你脚下的蚂蚁」,有时是「爱你的」「我是你的」「你的兄弟」;有时甚至出现「黄天霸」「综合牛津字典」「兴登堡将军」「哺乳类脊椎动物之一」这类令人忍俊不禁的自称。
在朱生豪给宋清如的现存信件中,不重复的称谓和署名有近200种。这是朱生豪彼时各种心情的映照,也是他对宋清如绵延不绝的热情的释放。
相比之下,宋清如却要「冷静」得多,她从未如此恣意奔放地表达过爱。在朱生豪眼里,究竟是所爱隔山海,抑或宋清如就是那山那海?
三、你崇拜崇拜民族英雄?
与朱生豪交流这些年以来,宋清如的诗歌才华开始崭露头角,先后在《现代》《文艺月刊》和《当代诗刊》等赫赫有名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诗作;著名作家、《现代》杂志的主编施蛰存,还专门给宋清如写信,称「我以为你有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
不久,在宋清如的强烈要求下,小时候的那纸婚约终于被解除,并登报声明。
沉浸于校园生活的宋清如,除了学习,就是写诗。在给朱生豪的信中,更多的是她最近写的诗歌,让朱生豪修改。
这几年里,两人会在寒假偶尔见上一面。见面时朱生豪仍旧沉默寡言,直到分开后又追悔莫及,感觉一肚子话没说出来。
信中的朱生豪浪漫、唠叨,但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他,却越来越苦闷。坐在他对面的胡山源,常常一整天听不到他说一句话;与人交谈时,他大多也只是点头、摇头或者微笑。
这固然是他一贯的作风,但彼时的情形比起在校园时,已经大相径庭。
混乱的时局中,上海虽然相对和平繁荣,但在这到处充满利益与特权的环境里,朱生豪的新鲜感并没有维持多久,况且他的工作也极为枯燥。
很快,他发现很多「浅薄」之人,靠着玩弄权术飞黄腾达,而努力工作的百姓却朝不保夕,就连在世界书局里,也不乏不学无术、油嘴滑舌的同事。原本抱着一腔热血来到上海的朱生豪,陷入了自我怀疑的境地。
压抑感与无力感包裹着他,只有在给宋清如的信中,他才能一吐为快:
如果到三十岁我还是这样没出息,我真非自杀不可。所谓有出息不是指赚三百块钱一月,有地位有名声这些……像现在这样子,真令人丧气。读书时代自己还有点自信和骄矜,而今这些都没有了,自己讨厌自己的平凡卑俗,正如讨厌别人的平凡卑俗一样,趣味也变得低级了,感觉也变滞钝了。
经济上,朱生豪也越来越落魄。倒不是他乱花钱,而是因为局势愈发动荡,书局收入减少,员工薪水也一降再降,而物价却一涨再涨。
直到1935年,朱生豪终于在荒芜的周遭,找寻到内心复苏的一丝生机。
前一年,鲁迅喊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提倡开放、主动和选择性地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并开始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一股翻译的风潮开始在中国盛行,尤其是在上海。1935年,上海的文化出版界被称作「翻译年」。
那时,中国尚未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中文译本。此前,鲁迅希望林语堂能接下这一重任,但林语堂拒绝了。
世界书局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机会。几经商议之后,他们提议由朱生豪来做这件事。这除了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希望帮助他多一些收入。
朱生豪没有理由拒绝这门差事,他对莎士比亚早就情有独钟,况且还能解决他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困境。此外,他的弟弟来信说,日本人曾因为中国没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本,而嘲笑中国文化的落后,所以这是一项「民族英雄的事业」。
朱生豪信心大增。准备了大约一年后,1936年上半年,他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译完第一幕,他就迫切写信告诉宋清如:
你崇拜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
差不多同时,宋清如也迎来了她的毕业季。
宋清如的大学毕业照图片来源:《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
宋清如从小在富裕家庭中长大,此后又一直在校园中度过,但她从朱生豪口中了解到一些社会的黑暗,也耳濡目染了一些时代的动荡,对步入社会产生了畏惧之心。她在给朱生豪的一封信里写道:
日日在惆怅里看着天明,再由白天捱到夜晚,这种不快意的心情,说悲哀似乎太重,说惆怅又嫌太轻,要说这是愁,那我更不知是愁些什么来。
宋清如的愁,便是朱生豪的愁。为帮助宋清如顺利毕业,他写信指导她的毕业论文;为逗宋清如开心,他写了三首打油诗寄过去;为缓解宋清如的焦虑,还写信安慰道:
不要害怕毕业,嘻皮涎脸地对付人生虽不是正当的办法,但比之愁眉苦脸要好一些。
宋清如埋
()
首论文之中,给朱生豪回信的频率要低很多,这常常令朱生豪「心烦意乱」。有一回他在给宋清如的信中写道:
要是明天你仍没有信来,我一定不吃饭。
过了几天,他又说:
今天中午气得吃了三碗,肚子胀得很,放了工还要狠狠去吃东西,谁教宋清如不给我信?
1936年夏天,宋清如毕业,经人介绍,去了湖州的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任教。这是一所职业学校,宋清如每周要上24节课,甚至还要教授烹饪、服装裁剪之类的家政课。授课之余,她还要帮着朱生豪抄写、校对莎士比亚的译本。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这个世界上很重要的 50 件事 国考结构化小组面试怎么准备:面试如何点评回应与反套路、反模板 上千个黎明:抗战敌后战场的那些神机妙算 神婿叶凡 赤兔三国:悲剧,我穿越成了一匹马 三万里河东入海 惊奇勿语:一个悬疑圈女编辑经历的灵异事件 考研冲刺指南:过来人的上岸秘籍 极度病态的爱:为你痴,为你狂,为你哐哐撞大墙 前任拜拜,下一任更好 人面桃花:不问曲终人聚散 职场进阶技巧:CFO 带你搭建财务思维 佳期如许:余生予你星河万里 王爷饶命 小镇青年,百味故事 午夜回魂曲:那些不得不说的诡事 战栗博弈:密闭空间的生死时刻 默语:从死者重现经过 掰头偕老:偏偏喜欢你 止戈:贵女翻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