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蹋”一词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比如还可以写作糟踏、蹧蹋、蹧踏、糟塌、遭塌等。因为用字的不确定,说明“蹧蹋”一词的语源极有可能是同音词的音讹所致。果然,据清人翟颢所著《通俗编》记载:“今谓被侵渔曰遭踏,应作獭。”“侵渔”意为侵夺,从中侵吞牟利。相应的,“俗谓侵渔为作獭也”。
由南唐入仕宋的学者郑文宝著有《南唐近事》一书,书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张崇帅庐州,好为不法,士庶苦之。尝入觐江都,庐人幸其改任,皆相谓曰:‘渠伊必不复来矣。’崇来,计口征‘渠伊钱’。明年再入觐,盛有罢府之议,不敢指实,道路相见,皆捋须相庆。崇归,又征‘捋须钱’。尝为伶人所戏,一伶假为人死,有谴当作水族者,阴府判曰:‘焦湖百里,一任作獭。’崇大惭。”
“渠伊”是方言称谓,意为“他”。张崇先征“渠伊钱”,后征“捋须钱”,可谓刮尽地皮,连伶人都忍不住要戏弄他,演戏的时候装死,谴为水族,阴府判他做一只水獭。
这个判决很有意思,为什么“焦湖百里”就判他做一只水獭呢?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水獭有一种特别的习性,水獭捕到很多鱼之后,一一陈列在岸边,就像陈列供品祭祀一样,故称之为“獭祭”或“獭祭鱼”。其实水獭性格残忍,捕鱼能力又强,往往吃一两口就把鱼给扔掉了,并不是在祭祀。伶人用水獭这种捕尽湖中鱼的残暴行径来讽刺张崇刮尽地皮的同样的残暴行径。因此“俗谓侵渔为作獭也”,被侵渔当然就是“遭獭”了。
用水獭这种“焦湖百里”的残暴行径来喻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张鷟(zhuó)所著《朝野佥载》中也有一例。泽州都督尹正义清正公平,他的后任王熊却贪婪搜刮,于是百姓作歌曰:“前得尹佛子,后得王癞獭。判事驴咬瓜,唤人牛嚼沫。见钱满面喜,无镪从头喝。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镪(qiǎng)”是成串的铜钱,泛指钱币。王熊因其搜刮被送恶名“王癞獭”,《通俗编》的作者翟颢因此说:“此亦遭獭獭字之证。”
“遭獭”从被侵渔、被侵夺引申为蹂躏、凌辱、浪费等义项,久而久之,因为同音而误为“糟蹋”等多种写法,从“獭”字而来的语源也就随之失去,后人但知“人”糟蹋,而不知实为“獭”糟蹋矣!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大清盐商 杂草的故事 白鹿原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 世界上所有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1-8) 鱼羊野史·第1卷 鱼羊野史·第3卷 煮酒探西游 鱼羊野史·第5卷 鱼羊野史·第2卷 施主,请留步 巨人的陨落 鱼羊野史·第4卷 闪开,让我拥抱幸福: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