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凡十五节)
吴郡昔多桥梁,自白乐天诗尝云“红栏三百九十桥”矣,其名已载《图经》。逮今增建者益多,皆叠石甃甓,工奇致密,不复用红栏矣。然其名,未尝遍录也。近度支韩公子文为守,命每桥刻名于旁,憧憧往来,莫不见之。其有名,自古昔或近事可述者,为记于此。(右一)
乌鹊桥,在郡前。旧传有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升羽、乌鹊、江风、夷亭。此桥因馆得名,白乐天诗尝及之。(右二)
失履桥,在吴县西南。吴王有织里,以是名桥。谓之“失履”,俗讹也。(右三)
皋桥,在吴县西北。皋伯通字奉卿所居之地也。伯通为汉朝议郎,卒,葬胥门西二百步,号“伯通墩”。昔梁鸿娶孟光,同至吴,居伯通庑下,为人赁舂。伯通察而异之,乃舍之于家,鸿卒,又为葬之,是可称也。《哀江南赋》云:“皋桥羁旅”,亦谓此。(右四)
百口桥,在长洲县东。故传东汉之顾训,五世同居,家聚百口,衣食均等,尊卑有序,因其所居以名之。(右五)
乘鱼桥者,故传为琴高乘鲤升仙之地。据刘向《列仙传》云:“琴高,赵人,尝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期曰:"皆斋洁,待于祠旁。"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留一月,复入水去。”涿,一作砀。不云在吴也。《列仙传》有英子者,亦乘赤鲤升天,吴中门户皆作神鱼,遂立英祠。未详孰是。(右六)
都亭桥,在吴县西北。故传吴王寿梦尝于此作都亭,以招贤士也。苑桥、定跨桥,故传皆阖庐苑囿,游憩之地。(右七)
临顿桥,在长洲县北。临顿者,亦吴时馆名也。陆鲁望尝居其旁,皮日休赠之诗,以谓“不出郛郭,旷若郊野”。今此桥民居栉比,盖此郡又盛于唐世也。(右八)
至德桥,在泰伯庙前。以庙名桥也。(右九)
孙老桥,在运河上。天圣初,郡守礼部郎中直史馆孙公冕所建也。孙公治苏,民所畏爱,故以名焉。(右十)
行春桥,在横山下越来溪中。湖山满目,亦为胜处。(右十一)
新桥,在盘门外。自郡南出,徒行趋诸乡至木渎者,每过运河,须舟以济。又当两派交流之间,颇为深广,故自昔未有为梁者。今太守朝议章公下车,有石氏建请出钱造桥者,公立限督之,即日而裁,逾时而毕,横绝漫流,分而三桥,往来便之。(右十二)
三太尉桥,在吴县西。昔广陵王诸子各治园第,此桥之西巷,盖当时第三子所营治也。今皆为居人占籍焉。(右十三)
吴江三桥,南曰安民,在新泾。中曰利民,在七里泾。北曰济民,在吴泾。初,澄源乡并漕河有村十七,家居河南,田占河北,民欲济无梁,郡从事夏日长为之建桥,钱子高作《记》云。(右十四)
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县尉王廷坚所建也。东西千余尺,用木万计。萦以修栏,甃以净甓,前临具区,横截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也。桥成,而舟楫免于风波,徒行者晨暮往归,皆为坦道矣。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右十五)
祠庙(凡七节)
泰伯庙,在阊门内。旧在门外,汉桓帝时,太守麋豹所建。钱氏移之于内,盖以避兵乱也。延陵季子侑祠焉。(右一)
包山庙,在洞庭。唐人于此有祈而应。鲁望诗曰:“终当以疏闻,特用诸侯封。”(右二)
龙母庙,在吴县阳山。郡中尝于是祈雨而应,民所钦奉。(右三)
常熟县龙堂。唐咸通中,县令周思辑以旱故,禜龙于破山之潭上,果雨以应,于是为堂以祀之。记刻今存。破山,即虞山也。父老以谓每岁有龙往来于阳山、虞山之间,其云雨可识。(右四)
庆忌庙,在吴县境。庆忌,吴王僚之子,东方朔所谓“捷若庆忌”也。如闻俗讹为“庆忿”,非也。(右五)
洞庭圣姑庙。晋王彪二女,相继而卒,民以为灵而祀之。(右六)
孙学士祠堂,在万寿寺。天圣中,孙公冕守郡,治狱不滥,断讼如神,弛张在己,无所吐茹,吏民钦畏之。尝病痈,民争诣佛寺祈福,后又为之立祠,吴民到今称之。(右七)
宫观(凡七节)
天庆观,唐置,为开元宫,孙儒之乱,四面皆为煨烬,惟三门、正殿存焉。其后复修,祥符中更名天庆观。皇祐之间新作三门,尤峻壮。(右一)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清太祖圣训 爱月庐医案 大唐创业起居注 爱日斋丛抄 顺宗实录 满洲秘档选辑 哀江南赋 粤剑编 莲峰志 安乐康平室随笔 安禄山事迹 河朔访古记 江南野史 鹌鹑谱 安广县乡土志 昌平山水記 明通鉴 蛮书 安龙纪事 越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