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4 > 第7章 万里长城(第1页)

第7章 万里长城(第1页)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作为秦朝缔造者的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并开创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文明,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然而绵延万里、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的修建,却给秦始皇带来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有人认为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兴建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保障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因此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有人认为长城的修建表明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一块块浸有民夫血汗的城砖,那一块块踩在脚下的巨石,就是秦始皇蹂躏百姓、视百姓为粪土的一个个历史印记。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正反映了人们对大秦帝国暴政的痛恨。而据史书记载,给秦始皇带来巨大影响的万里长城的修建起因其实源于一个人的一句话。事实果真如此吗?秦始皇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万里长城呢?万里长城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秦始皇一生极喜巡游,在他当政十二年间,曾五次巡游天下。公元前215年的一天,第四次出巡归来的秦始皇,早早来到大殿上,焦急地等待着他派出去寻找仙药的使者卢生的到来。卢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早在第四次出巡之前,秦始皇就派他去寻找仙药。现在,卢生就要回来交旨了。秦始皇的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卢生这次是不是完成了使命。

正当秦始皇焦急之际,卢生上殿了,他向秦始皇详细汇报了寻找仙药的经过。并说,他找到了一本图录(图谶符命之书),里面提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他万万没想到卢生不但没有给他带来仙药,反而带来了“胡”将“亡秦”的消息。寻不着仙药,以后还有机会;

国要是不国了,再想卷土重来可就难了。一时间仙药的有无已不是秦始皇最关注的事情,他脑海里迅速思考的是,所谓的“胡”会是谁呢?秦始皇下意识地想到,这个“胡”一定是指匈奴。于是,他立即传大将蒙恬上殿,命其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接着又修建万里长城。

难道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真的是因为卢生一句“亡秦者胡也”吗?

死亡,对秦始皇来说不仅是指一个生命体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王朝命数的终结。秦始皇当然不希望看到由他创建的大秦帝国短命夭折,所以,“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对秦始皇的心理影响绝不可小视。有些人认为,秦始皇不会因为方士一句话就出兵匈奴,大修长城,干戈天下。这样的想法是对帝王心态的不了解与忽视。众所周知,秦始皇生性多疑。“亡秦者胡也”,这对于与秦朝的国运兴亡毫无干系的后世人来说,或许只是一句过耳就忘之话。可这句话对秦始皇而言,却直接指中其大忌。秦始皇一直以为由他创立舶大秦帝国可以享有万世,他也因此而享万世之尊。但是,卢生捎来的这旬“亡秦者胡也”,却给这位坚信其王朝万世不变的始皇帝当头一棒。

卢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因为他能圆秦始皇最大的梦想——肉体成仙而长生不死。自封皇帝,并且是天下归于一个帝国的皇帝,对于这一权位,秦始皇期待已久。卢生带来写着“亡秦者胡也”的图录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已有六年。秦始皇明白,君临天下威风八面的皇帝与贱为粪土的平民一样,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春秋。

所以,秦始皇此时企求长生不老

的愿望异常强烈。可恨的是,卢生没能给他寻到长生之方,却给他带来了一个让他失望且愤怒的消息。秦始皇怎么能忍?唯有击碎谶语,铲平匈奴,方可除心头之恨。所以,只因卢生一句话,震怒的秦始皇便即刻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这自然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但是,仅凭借一句话就调动三十万大军出兵匈奴,并且不惜下大工夫修筑万里长城,这似乎又有些反应过度。因此,“亡秦者胡也”这句谶语绝不是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唯一原因。

既然如此,秦始皇大动干戈修筑万里长城还有其他原因吗?

为了防止边患。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盟的首领被称为“单于”。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邻近各族,统一蒙古高原,随后建立了游牧民族的国家政权。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正是匈奴势力扩张之时,他们四处进攻,掠夺人口与财物,使得大秦帝国北方的边患压力比较大。

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自幼即能骑马射箭,所以,成年之后个个都是精于骑射的剽悍骑兵。关于此,《史记·匈奴列传》曾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在冷兵器时代,与步兵相比,骑兵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战国时期,匈奴已经成为燕、赵、秦等国北方边地的一大外患。燕、赵、秦诸国为了应对匈奴的入侵,纷纷修筑长城以作为防止匈奴入侵的一种军事手段。

就秦国而言,秦昭襄壬时宣太后杀死义渠戎王,大败义渠后,修筑了秦长城以阻挡匈奴南下。燕国、赵国也都在各自国界内修筑了长城,以备边患。

在秦灭六国的十年中,燕、赵两国只能顾及自身生死存亡,根本无暇理会匈奴。而秦军则忙于兼并六国,也无力顾及匈奴。因此,在这十年里,匈奴迅速南下,占领了阴山、河套地区,成为大秦帝国的一大外患。

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为秦始皇打击匈奴奠定了夯实的军事基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开始对匈奴用兵。三十四年(前213)大规模修筑长城。所以,秦始皇绝对不单是凭借“亡秦者胡也”一句话就开始修筑万里长城这项浩大工程的。经过四年(前213-前210)努力,横跨今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辽宁六省区,全长一万多里的长城修建完成。万里长城成为当时乃至今天全世界最伟大的边防工程之一。

蒙恬用四年时间修筑了万里长城,这是世界军事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蒙恬凭借着什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原来,蒙恬充分利用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加以修补、连缀。秦长城的西段借用了秦昭襄王时期修筑的长城,中段、东段则借用了赵长城、燕长城,起自临洮(tao,桃),即今甘肃岷县,沿贺兰山、阴山,东至辽东(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

长城虽长,但由于有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这项巨大的工程四年便得以完成。

自此,长城成为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终秦之世,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牢牢地守住了这道防线。如果没有这道屏障,大秦帝国在对付匈奴的入侵时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在秦朝灭亡之后,从汉代到明代,长城都是中原农耕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最为有效的防御体系。因此,秦长城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并非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但是长城却因秦始皇而有了一个响彻后世的名字——万里长城。长城其实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方城,这是我国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长城。到了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如齐、燕、赵、魏、秦,为了加强防御和划定疆界都纷纷修筑长城。到了秦朝兼并六国之后,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之后的汉朝一直到明朝,历朝历代都修建了长城,而我们现在最常看到的、保存较完整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以及之后各朝各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十万里,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显然,长城作为一道高耸的、绵延不断的长墙,它在冷兵器时代所具备的军事防备效应是不言而喻的,但与此同时,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

历史的贡献往往与历史的罪孽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一定程度上,长城对中华民族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不能反证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绝对正义性。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发动百姓进行如此巨大的工程,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不仅仅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秦朝的苛法也使长城成为修筑者的坟墓。所以,秦长城是秦朝百姓的又一项夺命工程。

《水经·河水注》(卷三)记载:

杨泉《物理论》日: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羁者相属,民歌日: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首民歌的大意是,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养活,生了女孩一定要给她吃最好的食物。你难道没有看见长城之下,都是由无数尸骨支撑着。

中国人历来“重男轻女”,而这首民歌为什么偏偏“重女轻男”呢?因为参与修筑长城的主要是男性,而他们又多死于筑城过程中,所以,这首民歌唱出了令我们颇为费解的“重女轻男”的心曲。

可见,当年修筑这座万里长城曾给秦朝百姓带来多么沉重的负担。

长城像一条巨龙绵延万里。它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沙漠,奔向苍茫大海,不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罕见奇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的劳力来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而且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可减轻劳动负荷的机械装备,工作环境又是处于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有人认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蹂躏百姓的一个重要证据。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当时百姓修筑长城劳役悲惨境遇的反映,寄托了人们对大秦帝国暴政的痛恨与推翻其暴政的强烈愿望。那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究竟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大明1617  大宋超级学霸  明灭  战国赵为王  荆州杀:张艺谋作品《影》的原著小说  大唐农圣  诗与刀  父亲的一九四二  崩仙逆道  宋案重审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  我的邻居是皇帝  帝国的凛冬:银子、辫子和面子  天下一号  盛唐剑圣  谋断九州  晚明  魏晋风华:轻松读懂《世说新语》  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国  娱乐春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