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侍母日记
2012年11月18日
马兰来电急告,我妈妈的病情突然危重,已经失去意识,但暂无生命危险。马兰遇到急事,总是会用一种平静的口气,但今天却无法平静了,要我尽快从北京回到上海。
已经失去意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北京我刚到两天,是来讲课的,半年前就安排好了的课程。
我急忙给讲课单位去电话。对方说:“啊呀不好,听课的都是忙人,已经从各单位请假,集中在一起了。这门课,实在很难调。”
我一再道歉,说:“最后陪侍妈妈,也是我的一门大课。这门课,一辈子只上一次,没法调。”
对方被感动了,称赞我,但又支支吾吾地说:“能不能……”
我知道,他是想让我先抢着讲几次课,再回上海。
我说:“各种模范人物为了工作而牺牲亲情的事,老是被宣扬,我却不大赞成。亲情是生命哲学,又是中国哲学,正是我要讲的课。”
我又加了一句:“欠你们的情,我以后一定加倍补上。”
2012年11月19日
在上海长征医院的病房里,我看到了妈妈。
她闭着眼,没有表情。
我俯下头去,轻轻呼喊,还告诉她,我是谁。
几十年来,只要听到我的声音,她都快速反应,而且非常高兴。只要听到我的声音,她可以在酣梦深处猛然醒来,她可以在喧闹街市突然回头。但今天,她没有反应。在我记忆中,这还是第一次。
马兰凑在她耳边说:“妈,阿雨来了。妈,是阿雨呀……”
还是没有反应。
按照我们都看熟了的文艺作品,妈妈虽然没有反应,却有可能在眼角沁出一痕泪水。
但是,妈妈没有。
马兰直起身来对我说:“如果眼角有泪,证明妈妈还很清醒,但这种清醒就是痛苦。”
我说:“对。子女不应该对老人做最后的情感索取。”
医院病房里经常传来年轻人对老人的大呼小叫,其实是不应该的。老人敏感,平日稍稍听到一点噪音就不能入眠,此刻更想安静。因此,在这样的时刻不吵不闹,可能也是一份孝心。如果想用大呼小叫换来老人的一点点反应,则是在踩踏一种极不对称的生理天平。
我想,在生命幽微的时刻,老人已经进入一种烟水迷蒙的“渐隐”状态。如果再让他们怆然睁眼,重新感受生离死别,实在有点过分。
幸好,我妈妈的“渐隐”过程没有被阻断,满脸安详,眼角干爽。
2012年11月20日
我几经询问,终于打听到了妈妈毕生的最后话语。
前天进医院后,保姆小许问她,想吃什么。妈妈嘴角一笑,说:“虾。”
其实不是她现在想吃,而是顺口念叨了一种晚年最喜爱的食物。
她说的虾,是小虾,清水煮的,不腥不腻,口味很鲜。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贫困,妈妈到河边淘米时,会顺手在长满青苔的埠头石上摸下一把小螺,我们乡下叫“丝螺”,算是荤菜了。偶尔,也会用淘箩捞到几只小虾,那就是当天盛事,会在饭桌上让来让去。
妈妈晚年,常用筷子拨着餐桌上那一碟子清水小虾,回想起家乡小河边的蕰藻蝌蚪、芦苇蜻蜓。专家证明,人们在食物上的毕生爱好,大多与早年有关。
小虾对于妈妈的早年,只是稀罕,却不常见。比较常见的美食是一种小点心,叫“橘红糕”。其实是一些软软的米粉粒,制作时加了一点橘子皮和糖。我家有一个远房亲戚是一家南货店里的制作工匠,因此吃到的机会比较多。我每次拉着祖母的衣襟到南货店去,那位老板娘与祖母年龄相仿,总会抬起手来,用一个大拇指按到祖母嘴里,那是按进去了一粒橘红糕。第二下,就会按到我嘴里了。
这种小点心,居然留在了妈妈的记忆深处。
医生来查病房时,想与妈妈说几句话,便弯下腰去问:“奶奶,您最想吃什么?”
妈妈看着陌生的医生,随口说:“橘红糕。”
她似乎立即觉得不太对,怎么把几十年没吃过的东西说出来了,便害羞地笑出声来。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世说人语 生活,是很好玩的 懒人瑜伽 武侠,从牛A到牛C 千年一叹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 天真的幽默家:老舍40年散文经典 寻觅中华 女神 慕容雪村随笔集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中国文脉 芸编指痕 山河之书 前尘旧梦 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 此刻 那些中国人:萨苏笔下的人物传 艺林旧事 摩挲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