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做好了,“油头油面”状况基本就控制住了。
洗脸,古人叫盥面。也没其他的目的,跟我们一样,是为洗干净,文言说法是“濯垢务尽”。
古人的观念里,脸除非沾上其他的东西,一般还是很干净的,但依然要洗,尤其女子,就是因为脸上的在污垢是油。
古代女子的化妆品里面本来就含油,而且比较严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第一个就是要防从外而来的油,如果盥洗完毕,涂脂搽粉之后,脸很白,只有一个地方被手指头上的油沾着,那脸上就是一个黑点。
而且乌黑发亮,因为粉上加油,只见油不见粉,衬托得更加黑了。
所以面帕专用。洗脸用的面帕,只用作洗脸,擦臂抹胸都不可。
最忌用洗脸的面帕擦头发。因为古代女子洗头发用膏沐,膏是用来润泽头发的油脂,沐,实际上是米汤。
米汁也用来洗脸,也是为了控油。《诗经》里的女子就这样做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朱熹明明白白的指出“膏,所以泽发者;沐,涤首去垢也。”
所以,古代女子头发上本来就有油脂。用擦过头发的面帕擦脸,那不是往上抹油么?
简直就像是机械工人拿油布擦拭零件。只能越擦越油,不沾灰尘,当然也不能沾脂粉了。
其实古代女子脸上去油,就这两个办法是。用特制的水洗脸,比如用米汁(实际上就是淘米水)!
也有用桃花和酒调制的类似洗面液的东西,类似香皂的东西,在宋代已经有了,也常用。然后再用清水盥洗。
魏晋时期的贵族女子,把豌豆磨成细粉,辅以香料、中药,做成澡豆,使用时放入水中融化,就水洗涤,不仅能去污,且有一定消毒作用。
这当然那平常用不起了。普通女子只能用皂荚研磨掺入香粉。这个效果其实并不是很理想的。
擦脸的面帕要单独用,保持洁净。这两点做到,基本上没问题了。
至于头发之上,本来就要用膏沐。
没有膏沐,女子的头发只能是如沈端节《江城子》说的那样,“鬓如蓬”了。
但用膏沐之前,也要先去除头发上的油。这也就是为什么用米汁洗头的原因了。
何况,她们头发经常盘起来,要做发髻,这很影响头发的干净。
所以洗头时就很讲究。淘米水是常用的,以前是黄米,后来发展有大米,统称米汁。
加上润发膏,合成膏沐。当然,淘米水用第二遍第三遍淘米的最好。
其次还有草木灰之类,草木灰需要在水里搅拌、沉淀,之后过滤,这过程中溶解了碳酸钾成分,洗头发很有去油的效果。
皂荚谁也常用,不过比较麻烦,皂荚捣碎后要用水煮熟,用这个谁来洗头发。只不过味道不好闻。
孙思邈、李时珍都为女子头发洁净柔顺、去头油做过贡献,他们是讲究治本的,认为头发油,跟头皮有关系。
所以《千金方》和《本草纲目》中记载很多养护头皮,去除头油的药物。
比如皮哨子,抗菌止痒;尤其侧柏叶、丹参,能凉血消炎,控油有极好效果。
人参、当归、何首乌滋养乌发,“发乃血之余,血乃发之本”。中国民间也都认同这种说法。
这是在“化妆品”上下功夫。治标的。其实古代女子处理头发上的油,另有秘密武器。叫“篦子”。
贾琏听过梳子,但“篦子”后世千禧之后,已经很少有人见过了,但至少在上纪八十年代这东西还很多的。
有个词叫“鳞次栉比”,“栉”,实际上就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
梳子的齿比较疏,篦子的齿则非常密集。用篦子梳头,里面的杂物,包括头皮屑,甚至虱全部都可以输出来。现代没有虱子了,当然用不着。
篦子梳头,比梳子梳头舒服,可以密集按摩头皮。
这东西自古就是闺中物品,以前男女定情,就送篦子。
在古代女子头发美容的步骤中,篦子要比梳子重要。古人认为篦是栉之兄。
头发里面无杂物,包括尘土,头发才能丝丝柔顺,否则会变成一片毡。
这是梳子无法解决的。只能用篦子。
所以,古代善蓄姬妾的,都是“百钱买梳,千钱买篦”。篦子好,头发就好。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大唐皇长孙 空间之农女皇后 乡村男支教 白发九尾狐的修真界养老生活 开局暴力林丹体验卡,我无敌了 大秦开局混了个太子 皇帝培养手册 奴隶系统:在小日子当主人的日子 《荣耀与他共此生》林寒 柳依依 秦时:开局成为始皇亲弟 探灵事务所:我也就能捉亿点鬼! 三国:开局被孙策追杀 未敢与君绝 穿越之异界召唤师 田园名门:一品农女 末世系统催促着过好日子 重生成王爷的小娇娇她美又飒 开着房车回大唐 《徐念安赵桓熙》 红楼从辽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