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昌平山水记文言文解释 > 卷下(第1页)

卷下(第1页)

州東南九十里為順義縣。隋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高麗戰不勝,厥稽部長突地稽率八部勝兵數千人自扶餘城西北舉落內附,置順州以處之。唐武德初改燕州,會昌中改歸順州,唐末仍為順州。統縣一,曰懷柔。貞觀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順義縣。開元四年置松漢府彈汗州,天寶元年改歸化縣。乾元元年復名懷柔。遼為順州歸化軍,金明昌六年,改縣名曰溫陽。元廢縣,但為順州,洪武元年改順義縣。然則今之順義,昔之懷柔也。城周六里一百一十一步四尺,四門。唐貞觀四年,以突厥突利為右衛大將軍,封北平郡王,以其部落置順州都督府,拜突利為順州都督,使帥其衆治營州南之五柳戍。後唐周德威攻劉守光,拔其順州,蓋此地也。元王惲言,有唐大歷五年試太子洗馬鄭宣力撰開元寺碑,今亡。又言,金節使剛忠王公守此州,距大元兵死節。按金史,王晦,字子明,澤州高平人。貞祐初,中都戒嚴,以戶部郎中募兵得萬餘人,衛送通州,粟入中都有功,以部兵守順州,通州圍急,晦攻牛欄山以解通州之圍,遷翰林侍讀學士。及順州受兵,晦誓死不去,將士縋城出降,被執不屈以死。謂其愛將牛斗曰:“若能死乎?”曰:“斗蒙公見知,安忍獨生?”並見殺,贈榮祿大夫樞密副使,命有司立碑,歲時致祭,錄其子汝霖為筆硯承奉。而碑已不存,今亦無知之者矣。營州左屯衛本屬大寧,永樂元年移於此,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與縣同城而居。城內四逵之中,有白石幢,下方上銳,每方廣二丈,高三尺,又上重之八角,各高二尺餘,刻獅象海馬之形,又上為十二欄干,為千葉蓮座,又上漸狹漸圓,中石心一圜刻佛像千尊,外石柱六各盤螭虎四距,又上竹節小棁可三尺餘,又上荷葉寶蓋二尺餘。四門城樓僅與幢墓址平,遙望之,層層如雲中麾幢也。

縣北二十里為牛欄山,山上有洞,俗言有金牛出焉,至今洞前石壁為小槽形,名曰飲牛池也。山北里許有一小山,昔有仙人騎牛來游,因名靈跡山。宋王曾上契丹事曰,順州至檀州漸入山,牛欄當其要路也。山之東麓,潮、白二河合焉,有龍王廟。山之東南為潮河營,有城二門,把總一人守之。

東北二十五里為狐奴山,水經注,水不流曰奴,蓋以山前瀦澤名也。其北麓鳥道而上里許,漸濶漸平,有寺。寺後有小石城,山下有龍潭,今涸。山西南百步有漢狐奴縣址。後漢王梁傳,太守彭寵以梁守狐奴令。張堪傳,拜漁陽太守,於狐奴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鄧訓傳,上谷太守任興欲誅赤沙烏桓,烏桓怨恨謀反,詔訓將黎陽營兵屯狐奴以防其變,即此縣也。魏文帝黃初二年省。

西北三十里有石槽三,曰東石槽、南石槽、北石槽。元史,上都兵入古北口,其知樞密院事竹温台以兵掠石槽,燕鐵木兒遣撒敦為先驅,以大軍繼其後,至石槽,敵軍方炊,掩其不備,直蹂之,大軍并進,追擊四十里至牛頭山,餘兵奔竄,夜遣撒敦襲之,逐出古北口。牛頭山蓋即牛欄山也。

西北三十五里為桃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錯落,橫亘敷畝,元上都兵進戰處也。

凡山陵大工所用白石黝堊,皆取於順義西北諸山。白河則源出塞外,自石塘嶺西北入,經密雲城下,歷懷柔、順義界,至靈跡山,黃花鎮川河入之,至牛欄山龍王廟潮河會之,狀如燕尾。金斡離不入順州,郭藥師迎戰於自河敗績,即此地也。又南二十里過縣東門下,至通州,為潞河,東南至直沽入海。嘉靖末,總督侍郎劉壽以密雲兵將歲用糧米十五萬石,悉繇通州陸運至牛欄山,費多,乃疏此河下達通州,更駕小舟轉粟直抵密雲,省費什七。上聞賜金幣。其後河流日盛,用同知衛重鑑言,自通州徑運至密雲。

溫榆河即昌平之榆河,下流為沙河,入順義西南界,下至通州入潞河。順義謂之西河,而金人名縣曰溫陽以此,遼史作溫榆河,本水經之濕餘河,以字相似而訛也。

大水峪河源出塞外,歷懷柔、順義界至孫家莊東北合黃花鎮川河。

縣境內泉源不一,皆入於白河。元至正十二年,丞相脫脫言,京畿近水地,召募江南人耕種,歲可收粟麥百萬餘石,不煩海運,京師足食,從之。於是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抵檀、順,東至遷民鎮,凡官地及元管各處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佃種,合用工價、牛具、農器、穀種給鈔五百萬錠,命悟良哈台烏古、孫良禎並為大司農卿。又於江南召募能種水田及修築圍堰之人各一千名為農師,降空名添設職事敕牒十二道,募農夫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正八品,三百名從七品,就令管領所募之人,農夫人給鈔十錠,歲乃大稔。此京東水田之利已行於元人者也。然近京之地參錯不一,有京衛屯地有陵衛屯地,有外衛屯地,有馬房地,有良牧署地。而縣西北板橋村有鈔沒太監曹吉祥地一十頃一十三畝,天順八年十月奉旨撥為宮中莊田,皇莊之設自此始。先是洪武中詔北平、山東、河南荒閒地土聽民開墾,永不起科。久之則有無籍之徒指為空地,投獻內官權要請為莊業者。小民失業,無所控訴。成化七年十二月,彗出天田,言者以為天田畿內之田也,宜罷莊田還之百姓。事寢不行,

縣西南二十里有天柱村,二十里有葦溝村,村東臨溫榆河渡,渡南有長城遺蹟。遼史,順州南有齊長城,城東北有華林、天柱二莊,遼建凉殿,春賞花,夏納凉者也。齊長城,天保中所築。宋沈括曰,幽州東北三十里有望京舘,東行少北十里餘,出古長城。又二十里至中頓,又踰孫侯河,行二十里至順州,其北平斥土厚宜稼。又東北行七十里至檀州,即此。遼史又言有曹王山,曹操駐軍之地,今不得其處。而縣西三十里有燕王冡。或曰,水經注所謂濕餘河在燕王陵南者也。有太子念頭,而昌平東有燕丹村,年祀綿邈,罕能究焉。後魏安樂郡故城在縣西北六里。延和元年置交州,太平真君二年,罷州置郡。領縣二:土垠、安市。北齊廢土垠入安市,後周廢安市入密雲縣。隋開皇初,郡廢。今為安樂莊。永樂間撥給良牧署。按水經注言,濕餘水又東南流逕安樂故城西,更始使謁者韓鴻北徇,拜吳漢為安樂令,即此城也。晉書地道記曰,魏封劉禪為安樂公國。土垠縣有二,一在縣北門外里許,一在密雲縣東一百里陳宮山下。又有唐南河縣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而軍都縣故城在縣西三十里,蓋軍都之別徙者也。

州東八十里為懷柔縣,洪武十三年分密雲、昌平二縣地立焉。城大民少,宏治中乃截其東徧而築之,故縣治在西門也。城周四里六十步,三門。嘉靖末嘗設兵備僉事於此,尋罷,後以守備一人駐焉。

縣東四十里為黍谷山。劉向別錄,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鄒子名衍,燕昭王所師,號談天衍者也。亦謂之寒谷。吳越春秋,北過塞谷,是也。山有風洞,洞口風氣凜烈,盛夏人不敢入,後人遂名之鄒子祭風臺。昔有廟,今毀。

東南三十里為丫髻山,二峰高聳,上有碧霞元君祠。天啟七年,巡按御史倪文煥請建太監魏忠賢生祠於此,賜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賢敗。

北二十里為紅螺山,山下有潭,相傳潭中有二紅螺,大如斗,出則光燄燭林,今不見也。遼史,檀州有螺山。金史,順州有螺山。

西三里為石塘山,有大工則採石焉,有工部廠。

縣東七里為白河,又東十五里為潮河。

州東北一百二十里為密雲縣,漢白檀縣也。三國志,曹公歷白檀,破烏丸於柳城。後魏皇始二年,置密雲郡,治提携城,領密雲、要陽、白檀三縣。北齊廢密雲郡,反要陽、白檀二縣入密雲縣。隋開皇十八年,以密雲、燕樂二縣置檀州。唐天寶元年,改密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檀州。遼為檀州武威軍,領密雲、行唐二縣,金以密雲縣屬順州,元復為檀州,洪武初改密雲縣。城周九里二百三十八步,三門。密雲中衛領左右中前四千戶所,與縣同城而居。有總督軍務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一人,整飭兵備山西按察司副使若僉事一人,戶部郎中若員外若主事一人,密雲左掖營、密雲右掖營、密雲中營、密雲前營、密雲後營、振武營游擊各一人,密雲城守備一人。萬唇四年,於城東復築一城,周六里一百九十八步,是曰新城,兩端連之,總督府居其中,三門。縣南至京師一百三十里,而北以一垣為界,外接旃裘引弓之民,故稱重地。白河偪城下,善決,而軍民錯居,為吏者難之。昔唐顯慶中,韋機為檀州刺史,邊州素無學校,機敦勸生徒,創立孔子廟,圖七十二子及自古賢達,皆為之贊述。今則師儒雖設,絃誦之音無聞焉爾。

縣南一十五里為密雲山,一名橫山,郡所以名也。石虎伐段遼,遼棄令支奔密雲山,遣使詐降,而陰與慕容皝為約,皝遣其子恪扶精騎七千於密雲山,虎將麻秋率衆三萬迎遼,為恪所襲,死者十六七。

南二十里為白檀山,縣所以名也。

南三十里為隗山。唐書,密雲有隗山。

東北八里為冶山,上有塔,有石洞深邃,水四時不竭。東有丱洞,昔人淘金址尚存。

北四十里為黑城川。唐書,檀州有鎮遠軍,故黑城川也。

昔蘇秦說燕文公以其北有棗栗之利,謂之天府。而今密雲多棗,小而堅緻,北人重之。正統二年,鎮守都指揮陳亭以占所部棗樹八百株,被劾奪俸。

自新城東北六十里為石匣城,城周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四門。城西平地有石如匣,深不可斸,故以名。其驛自會同舘東北六十里為順義驛,七十里為密雲驛,六十里為石匣驛。先置在今城南一里許,宣德四年,密雲中衛奏為河水所齧,徙焉。宏洽十七年築城。隆慶三年,設協守西路副總兵一人,駐石匣,六年,設統領西路南兵游擊一人,萬曆四年,設石匣車營游擊一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老子想尔注  安溪县志(康熙癸丑版)  三楚新录  清太祖圣训  大唐西域记  吞天狂帝  越绝书  虎出山2  岭表录异  大角快跑  日本国考略  安南奏议  徐偃王志  安溪县志(嘉靖版)  刀剑天帝  旧闻证误  哀台湾笺释  益部谈资  金小史  作者变反派?开局收主角做小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