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萌最初并不喜欢数学,我们以他最爱吃的巧克力或者糖果作为外在奖励,鼓励他学习数学。当他因为粗心而做错题,或者怎么都学不会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我们不会去严厉地指责或者呵斥他,相反,我们会就事论事地提醒他运算的过程,并引导他正确的解题方法。在他掌握了方法并做正确一道题以后,甚至会主动要求还要做下一道题。
在学习加减运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以下面的游戏方式来告诉小萌学数学的重要性:
我的两个孩子小萌和小乖都很爱吃糖,于是,我们经常玩的游戏就是先说出糖的总数,然后让小乖拿走几颗糖,让小萌猜还剩下几颗糖。我们还引入了小萌最喜欢的战斗游戏,规则是人多的即可获胜。例如,我会随机地说出我要派出的士兵的数量,然后让小萌选择他要派出的士兵数量。
通过游戏,小萌慢慢地意识到,只有知道数的大小和多少,清楚加减法,才会吃到更多的糖,也才会通过「调兵遣将」打败敌人。由于意识到了学数学的重要性,小萌每天都要求我陪他学数学,然后自己做数学题。
德西等研究者们认为,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关键因素,还需要看孩子做事时是否满足了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胜任力需要,也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和完成一件事情。
自主需要,也就是我们感到自己能够自由选择和控制一些事情。
关联需要,也就是我们感到所属的群体的爱、尊重和接纳。
简单来说,当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选择,且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情,同时还会为我们所属的群体尊重和接纳时,就会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以孩子的学习为例:
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总是大发雷霆,主要是因为家长以己度人,觉得在自己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孩子为什么就是教不会?
一般来说,家长也就在小学阶段辅导作业时会吼一吼孩子,到了高中甚至是初中阶段,家长会意识到作业的难度自己已经无法辅导,也就不会对孩子吼叫了。
家长吼叫的时候,展现出的是一副失控、愤怒和拒绝沟通的神情,这是典型的外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制性促使孩子去学习,但是孩子的内心并不愿意,因此只有在家长吼叫的时候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一旦开始吼孩子,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孩子的学习动机来自父母的吼叫,所以父母只要不吼,孩子就一定不学;一旦吼了,孩子才会集中注意力。
家长的吼叫和谩骂,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做不出来这样的题目(缺乏了胜任感)。并且,家长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学习的内容,往往并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缺
()
乏了自主感)。而且,家长对自己的批评和不接纳,也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家长所理解(缺乏了关联感)。显然,在这种场景下,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被大大削弱了。
然而,好的教育,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
当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先做数学还是先做语文,先做数学的哪一个单元,甚至是用什么颜色的笔,都能让他体会到自主选择权。
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比如,我们在讲解了例题以后,可以先让孩子做最简单的,和例题高度相仿的习题,这样孩子会通过挑战难度较高的题目来获得成就感。当遇到综合型的大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的思路将大问题拆解为小的问题,或者转化为孩子已知的问题再去进行解答。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胜任感。
课后练习的作用,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孩子在听懂以后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
当孩子无法做出一道题时,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反馈,带着孩子重新整理思路或者鼓励他用别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家长接纳,由此体会到关联感。
同时,我们在对孩子解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思路进行点拨和肯定时,会让孩子获得更高的胜任感和关联感。
孩子就是这样一步步地爱上学习的。
我们还能赏罚孩子吗?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外在的赏罚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即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那么,父母还能奖惩孩子吗?
当然能!只是需要更谨慎。
德西和其同事瑞恩认为,奖励可以分为控制性奖励和非控制性奖励,后者也被称为信息性奖励。
控制性奖励,意味着用某些奖励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操控。比如,文章开头的故事中,小豪只要做完了家务,便能获得妈妈的奖励,这就是典型的控制性奖励。妈妈一开始也正是利用这种控制性的奖励,改变了小豪的动机和行为。
信息性奖励,能够满足孩子胜任力的需要——这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直接肯定,并不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比如,孩子在赛事中获胜所获得的象征性奖励,包括荣誉性的奖牌和奖金等,都是对孩子在比赛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和水平的肯定,这就属于信息性奖励。
根据奖励的具体类型,又可以分为言语奖励和具体奖励两大类:言语奖励通常指积极的反馈,包括语言上的表扬、激励等;具体奖励则包括了实物奖励,比如金钱、奖品,以及荣誉称号等。
考虑到具体奖励对孩子内在动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有所预期的具体奖励和非预期的具体奖励:有所预期的具体奖励,是行动之前就知道会得到的奖励;非预期的具体奖励,则是在活动结束以后再给予个体的奖励。
活动之前,如果孩子并没有期望能够得到这份奖励,那么,孩子做出行为并不是为了这个奖励,奖励只是意外之喜,因此并不具有控制性,也就不会削弱孩子行为的内部动机,如预期之外的庆祝活动。比如,孩子意外获得了双百分,家长和孩子都非常开心,于是决定临时带孩子去看一场电影。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成为农产品主播:当直播带货遇上「接地气」农产品 潜龙憨婿 深夜怪谈 公务员申论备考入门:从零开始,如何准备公务员申论? 拨开历史迷雾:开国功臣们的兔死狗烹 巅峰较量:了不起的世界冠军们 台灯推荐与选购:打造光线舒适的起居环境 人间有诡:烧脑的高智商悬疑故事 东南亚异闻录:恐怖就在我身边 赌城混迹录:一个女叠码仔澳门记事 品色时代:女人,你不必太乖 惊奇档案:都市恐怖怪谈实录 霓虹夜行:见幻影,见人心 都市传说调查系列:梦男、雨中女郎、黑色星期天…… 白狐报恩:东北民间精怪故事集 别说你爱我:我和我的男朋友,都有毛病 傅佩荣的哲学课:心灵的旅程 入赘王婿 从新人到律师:来自红圈所合伙人的律师入行指南 高考冲刺指南:科学备考,高效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