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近英国诺斯维奇市的小镇温宁顿郊区,有座大型的化工厂,红砖垒砌的厂房甚是漂亮,每天都有马车载着一批批货物沿着韦弗河边的小路来回运输着。1913年时,范旭东的欧洲考察之行期间,曾经特意到访过这家属于英国化工巨头「卜内门公司」旗下的制碱工厂。彼时对西方工业满怀景仰的他,望着工厂深处巍峨的合成塔,听着空气压缩机传来的阵阵轰鸣,心情激动不已,全然想象不到,这家大公司对自己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范旭东之所以如此兴奋而激动,是有原因的。在欧洲参观制盐行业的同时,他发现制盐和制碱有着紧密的关联,有了盐,便可以将其作为原料加工成为纯碱。于是,他向当时欧洲几家著名的制碱工厂提交了申请,希望能够得到许可进行参观学习。没想到却吃了一次又一次的闭门羹,无论是比利时、法国还是德国的制碱公司都一致拒绝了他的申请。
他们这样做的理由着实不难推测——在20世纪初制碱工艺作为一种被西方严格封锁的核心技术,是绝对不可能轻易向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开放的。
所以,当听闻业界翘楚卜内门公司竟批准了参观申请时,范旭东的心情也便可想而知了。进入制碱工厂大门核实完毕身份后,卜内门的负责人安排了两名壮硕的工人在前方带路,引领着范旭东一行进入厂区内部。一路上两名向导均一言不发,心怀忐忑的范旭东也不敢贸然发问,只能睁大眼睛四处张望,想要将所见所闻都记入脑海。
二人将一众人等匆匆带入了一间锅炉房,敷衍地说道:「请参观吧,这里就是制碱的核心部分。」范旭东眼望着高大的锅炉设备,却丝毫不清楚其中的制碱原理。他想请那两人略加讲解,没想到对方摆个臭脸,轻蔑地挥了挥手,一副「反正你也不懂制碱工艺,随便看看就完事了」的模样……
此时的范旭东并不知道,锅炉在整个制碱工艺中属于边缘设备,根本没有触及核心技术,所谓的参观纯属欺骗性质的走过场罢了。但他还是深刻地感受到了卜内门公司的那份冷漠和嘲弄的态度,这份耻辱感甚至比被直接拒绝更加刻骨铭心。
从那一天起,范旭东便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西方人掌控世界的武器,他们绝不会轻易拱手相让。依赖洋人是不可能发展起化工产业的,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实践摸索、自力更生,才有可能打破这种技术垄断。制盐如此,制碱同样如此。
那么,为何西方的制碱技术能够如此发达呢?
所谓制碱,是指生产纯碱,即碳酸钠(Na?CO?)的过程。和国民每天要吃的食盐相比起来,纯碱则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造纸、肥皂、玻璃、火柴、精制石油、煤焦油提纯等化工行业,对于冶金、洗涤、印染、制药和食品加工领域也相当重要。
和食盐一样,纯碱也是人类最早从自然界中提取和利用的一种化学物质。早在7000多年前,古代苏美尔人便从幼发拉底河边的芦苇灰烬中发现了天然的碳酸钠。大约5500年前,古埃及人也发现晾晒后的海藻所烧成的灰烬中含有碱类,将其用热水浸取、滤清后,可以得到一种能够用于洗涤的褐色碱液。后来,人们又学会利用这些天然的纯碱来制作肥皂和装饰玻璃,近代苏格兰的发达化工业,便是基于这些天然纯碱资源。
其实在古代中国,北方人民也会取用产自内蒙碱湖中含有大量水的「口碱(即十水合碳酸钠,Na?CO?·10H?O)」来洗涤衣服以及处理发酵面食的酸味。但这种口碱不能代替纯碱,也无法作为工业原料。
到了18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自然来源的纯碱已无法满足欧洲肥皂、纺织和玻璃工业对纯碱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人都在研究如何通过化学方法来人工制碱。同时,在英法争霸中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法国赖以引进的西班牙植物碱被彻底断绝,以至于全国上下只能食用酸味浓重的面包。可想而知,碱在当时的欧洲已经是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物质,同时也是影响到世界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原料。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791年一位法国医生尼古拉斯·勒布朗(NicolasLeblanc)开发出一种采用食盐、石灰石、硫酸和煤为原料制造纯碱的方法。勒布朗制碱法很快被广泛推广到整个欧洲,但其投入的原料成本过大,并且会产生大量污染性气体氯化氢,因此也长期为人所诟病。
1861年,比利时工业化学家欧内斯特·索尔维(ErnestSolvay)在叔父的水泥厂里无心插柳地发现了一个事实——利用氨水和食盐也可以制造纯碱。经过多次尝试后,索尔维开发出了一整套的制碱方案,该方案利用一座24米高的合成塔来完成主要流程,在塔的底部,通过加热石灰石(碳酸钙)来获取二氧化碳;在顶部,灌注混合了氨水和食盐的液体。当底部生成的二氧化碳接触到混合液之后,便会沉淀出小苏打(碳酸氢钠)。再对小苏打加热,便可以生成纯碱(碳酸钠),并释放出水和二氧化碳。其反应方程式为:2NaHCO?(加热)→Na?CO?+H?O+CO?同时,前两个反应生成的副产品氢氧化钙与氯化铵还可以重新生成氨水。
这便意味着整个制碱过程中,氨水是可以反复利用的,所需要的原料只需要食盐和石灰石,两者都不难获取,而生成的唯一废品氯化钙,也可以作为道路除雪用盐被出售。这个比勒布朗制碱法经济得多的方案被称为索尔维制碱法(又称为氨碱法),很快取代了前者,成为西方最重要的制碱工艺。到20世纪初期,全世界90%的纯碱都是采用索尔维制碱法制造的。
获得了比利时政府支持的索尔维和他的弟弟阿尔弗雷德一起,在库耶市(Couillet)建了一座化工厂,并在十年之后又在法国南希建立了一家更大的制碱工厂。从此索尔维不仅成了全欧洲闻名的企业家和政治家,还资助了国际物理学会议,并以自己之名将其命名为「索尔维会议」。那张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居里夫人、薛定谔、海森堡等顶级物理学家们齐聚一堂的著名合影,便是在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留下的。
时间来到1872年,一个叫作路德维希·蒙德(LudwigMond)的德裔英国人赴比利时造访了索尔维,并向其提出了一个计划:由蒙德来帮助开发全球市场,作为交换代价,他将获得索尔维制碱法在英国和美国的独家授权。索尔维欣然表示同意。这种模式后来催生了索尔维制碱法在世界各国的经营模式,即获得授权的各家企业相约严守技术秘密,并各自面向不同的地区销售,以此划分出彼此的垄断地盘。
返回英国之后,路德维希·蒙德和另一个叫作约翰·布伦纳(JohnBrunner)的英国化学工程师合伙开办了一家化工企业,名为布伦纳·蒙德公司(BrunnerMond&Company)。当然,它还有一个近代中国人更熟悉的名字——卜内门公司。
建厂于诺斯维奇温宁顿的卜内门公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厂房下便是盐层深厚的矿藏,富蕴浓卤,只需要用压缩机便可泵出,成本相当低廉。再加上索尔维制碱法的如虎添翼,令卜内门公司的发展一路顺风顺水,通过不断兼并,终于演化成了世界化工领域的巨头之一。在当时全球任何地区,特别是落后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国家,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营业机构和销售点。号称「世界碱王」的卜内门包揽世界碱业市场,垄断化工产品的销售价格,成为世界上大型托拉斯资本企业之一。这家公司在鼎盛时期势力之庞大,甚至能够操纵英国议会。
19世纪末期,卜内门公司发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打算进军这个远东的古老国家。1900年,卜内门上海分公司建立,特地找来了在华传教多年的中国通李立德(E.S.Little)担任首位总经理,面向整个中国市场推广洋碱。
用惯了口碱的国人第一次听说洋碱,大都
()
不以为然。为此李立德便组织了一批推销员,在国内各大城市走街串巷、敲锣打鼓,大力宣传洋碱的优势:用于发面更便捷迅速;用于洗涤去污能力更强。推销员们大都现场演示,民众很容易便被洋碱的神奇功效所打动,纷纷抛弃粗陋的口碱,投入洋碱的怀抱。继民用市场被卜内门打通之后,国内的工业市场也很快尝到了洋碱的甜头——肥皂、玻璃、搪瓷、造纸、冶金等新兴制造业纷纷选用卜内门洋碱作为原料,一时间这家公司在中国各地开花,在哈尔滨、大连、天津、汉口等大城市均设立了分公司,经销网点更是遍布全国。
随着口碱市场严重萎缩,洋碱当道的局面已经不可逆转。自19世纪末的短短二十多年内,卜内门公司单是洋碱一项产品,便在中国赚取了近2000万两白银。只是,当时的国人大多不会预想到,这样严重依赖西洋制碱工业的状况,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恶劣影响。而对此早已焦虑万分的范旭东,也一直苦于诸多技术难点和高昂的盐税,无法推进制碱的计划。
事情很快便起了变化。1914年「一战」爆发后,战事令欧亚贸易几乎断绝,洋碱的制造量锐减,输入中国的进口量也呈现出暴跌的趋势,到了1916年更是只剩下6.6%的零头。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卜内门公司为了攫取高额的利润,囤积洋碱不放,导致中国的碱价骤涨了7、8倍之多。国内严重缺乏洋碱原料的工厂无奈被迫停工,大批国民只能以没有添加碱的酸馒头为食,苦不堪言。过分依赖西方尖端技术进口的恶果,在这一刻显露无遗……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范旭东终于得到了一个建立制碱厂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居然还归功于一个意外。
当时北洋政府正遭遇财政危机,财政部还是按照袁世凯的老路子,打算再跟西方银行借款渡灾。可此时适逢「一战」开打,欧洲各国无不经济紧张,根本拿不出闲钱来提供贷款。就在财政部一筹莫展的时候,英国汇丰银行的经理熙礼尔忽然伸出了「橄榄枝」,表示可以提供贷款,但同时还附带了一项条件——今后只有英国人才可以在中国以盐制碱。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全宗上下皆反派,卷王师妹杀穿天 山月不知:你我皆为局中人 美人豪横:倒霉女主的绝地反击 婚姻围城里的算计 股民张三,一个散户的百万之旅 全职法师:次元之影 月亮回音:沉溺于他的柔情中 黑夜问白天: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魔法蜜罐:你是银河赠与我的糖 搞笑日记,致曾来过的你 重生官场:开局迎娶副省长千金 高甜预警,这个男主不对劲 深夜诡话:它在暗处注视着你 人在吞噬,从娶妻开始无敌 心机女主:轻松拿捏恋爱脑 全民求生:我能萃炼万物精华 末世之我是避难所所长 无咒:鬼神禁地,人性凶猛 妖夫娶亲:百无禁忌 我在三国经营田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