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的比较 > 第 2 节 川江船王与一场不可能任务(第2页)

第 2 节 川江船王与一场不可能任务(第2页)

船是一家中国的公司的,可插着意大利旗子。这是条设备齐全,而一切设备都不负责任的船。舱门有门轴,而关不上门;电扇不会转;衣钩掉了半截;什么东西都有,而全无用处。开水是在大木桶里。我亲眼看见一位江北娘姨把洗脚水用完,又倒在开水桶里!我开始拉痢。

一位军人,带着紧要公文,要在城陵矶下船。船上不答应在那里停泊。他耽误了军机,就碰死在绕锚绳的铁柱上!

船只到宜昌。我们下了旅馆。我继续拉痢。天天有空袭。在这里,等船的人很多,所以很热闹——是热闹,不是紧张。中国人仿佛不会紧张。这也许就是日本人侵华失败的原因之一吧?日本人不懂得中国人的「从容不迫」的道理。

我们求一位黄老翁给我们买票。他是一位极诚实坦白的人,在民生公司作事多年。他极愿帮我们的忙,可是连他也不住的抓脑袋。人多船少,他没法子临时给我们赶造出一只船来。等了一个星期,他算是给我们买了铺位——在甲板上。

我们不挑剔地方,只要不叫我们浮着水走就好。

仿佛全宜昌的人都上了船似的。不要说甲板上,连烟囱下面还有几十个难童呢。开饭,昼夜的开饭。茶役端着饭穿梭似的走,把脚上的泥垢全印在我们的被上枕上。我必须到厕所去,但是在夜间三点钟,厕所外边还站着一排候补员呢!

三峡有多么值得看哪。可是,看不见。人太多了,若是都拥到船头上去观景,船必会插在江里,永远不再抬头。我只能侧目看下面,看到人头——头发很黑——在水里打旋儿。

就在老舍为一张船票求之不得的同时,另一位著名作家兼教育家叶圣陶也在等待入川的人流之中。原本在武汉大学任教的他在城市沦陷后携家人来到了宜昌,同样买不到船票,只能投宿在一间由江轮改造的简易旅店内,每天穿行于码头寻觅上船的机会。其间,叶圣陶目睹了宜昌码头的满目疮痍、遍地零落的物资、扶老携幼的人群……一时间胸中家国情怀激荡,提笔写下了《宜昌杂诗》三首,将彼时危急的场面映现在诗句之中:

宜昌日日啖川橘,聊作椒盘献岁新。

战讯忽传收杭富,悲欣交并愿他真。

对岸山如金字塔,泊江轮作旅人家。

故宫古物兵工城,并逐迁流顿水涯。

下游到客日盈千,逆旅麇居待入川。

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

10月25日武汉沦陷,整座宜昌城人心惶惶,唯恐无法及时上船逃难。满大街都挤满了神情焦躁的人群,各大轮船公司的大门外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职员们和难民们话音交错,从交涉到解释,又由争吵到辱骂。纵使轮船公司员工们有如数苦衷,也很难博得民众的理解,交通部的官员们更是一道道命令接踵而至,令他们焦头烂额……

在那个流言四起的大环境下,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够真正明白此刻的宜昌,处于多么严峻、紧急的关头——首先,宜昌作为转运要地,其上游的川江航道自古以险恶闻名,特别是长江三峡一带「滩多、水急、航槽窄,明滩暗礁密布江中,激起乱流、横流、漩涡,使航船难于把握,多有顾此失彼而失事的现象」。

险滩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礁石密布。自五代时期民间便以人工凿石开槽,明天启五年更是取火烧醋淋裂石,俱都治标不治本。1915年时,四川官方曾借用铁路局炸药爆破礁石,后又拨款20万元用炸药炸滩,才终于得到部分改善。但这改善也仅是针对小船,稍大一些的轮船依然随时有触礁的风险。

缺乏航标是另一大问题。古代川江航行船,全靠船工用篙探水、借地物识别航行,唐宋时期每逢大雾锁江,只能以摇旗击鼓的方式来引航。清乾隆四十一年时,官府特地在峡江最险的险滩峻岭滩岸边巨石上,凿刻了「对我来」三个大字,其意简单明了:上行船只对着大石而行方能避险过滩,下行船只过滩前,还需先雇三只小船「泛于尖石之侧,容舟遥望而避之,可保无虞」。

直到1915年,四川丰都佛面滩水面才设置了第一座航标——警船标,后来陆陆续续又在各处险滩安设了20多个航标。然而到了抗战爆发时,为了避免航标成为日军轰炸机的目标,这些灯标全部拆除了,于是便导致夜晚或雾天全无标识指示。

因此,宜昌上游的水运需要特制的小型大马力平底汽船,1500吨以上的轮船无法直达重庆,夜晚也不能航船。雪上加霜的是,川江航道每年晚秋之际便会迎来枯水期,届时水位骤降,任何船只都无法再运载大型机械设备航向上游。而此时距离枯水期,已经不足40天!

由于战火频繁,能够通行川江航道的运输船只奇缺,满打满算都不满30艘,仅凭这么些运力想要把如此巨量的人员和物资运抵重庆,在当时来看怎么也得花上一年的时间。

所以,想在40天内完成宜昌大撤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此时,意识到了宜昌重要战略意义的日军,已经加强了攻势,陆军从两个方向上进犯岳阳、襄阳,将宜昌钳制。空军则疯狂地向这座城市发动空袭,敌机不断地在宜昌上空发动轰炸。与此同时,张自忠将军指挥的几十万军队也正在等待出川参加抗战,也急需通过川江航线奔赴前线。

是时谁也不会想到,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重任,居然落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正应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0月23日自汉口飞往宜昌的飞机上,一位面容瘦削的中年男人透过舷窗俯瞰着数千米之下的江面,眉头紧锁的他一边轻声嗟叹,一

()

边用手在窗上比画着什么,看上去,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计划正在酝酿之中……

这位肩负重任的男人,名叫卢作孚。此时的他,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川江船王」。然而谁也不曾预料到,就在40多年前,他还是个标标准准的社会底层。在迎接「宜昌大撤退」的挑战之前,卢作孚白手起家,从贫苦出身到一代船王的前半生履历,绝对可以称为传奇。

卢作孚祖籍四川省合川市(今重庆市下辖合川区),世世代代务农。他的祖父是当地一名佃农,父亲曾经流落街头,后以经营小本生意为生。在这样一个底层家庭出身的卢作孚,打小便适应着这艰苦的环境,在他身上既有着吃苦耐劳的秉性,又有着一股超乎同龄儿童的聪明劲。他的父亲因为自身是文盲而招人欺辱,深知读书对后代的重要性,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们送去念书。

于是,6岁的卢作孚在私塾里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天分,其他孩子为之烦恼的诗书背诵,他不但游刃有余,还自得其乐。这种天分大大激励了父亲,一年后便将卢作孚送往当地一所主打新式教育的学堂——瑞山书院。在这里,卢作孚接触到了现代科学的启蒙,新知识的光辉有如珍宝般吸引着他。在当时中国的教育环境里,像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学科并非人人都能理解,而卢作孚却能很快洞悉其中的各种规律,从不死记硬背,而是以自己的理解来解题。以至于全校师生都知道瑞山书院出了一个天才——刚刚小学毕业的他,竟可以给中学生授课!

由于家境实在困难,无力支付中学的学费,卢作孚被迫辍学,独自一人赴省城成都谋生。已经初尝科学启蒙滋味的他,并未放弃对新知的渴求,依然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自学,仅仅数月,便遍读了附近图书馆里中文版的数学书籍,又开始自学英语。这种人生规划在当时是鲜有人能够理解的,人们笃信找个活计挣钱养家才是正道。可事实证明,卢作孚的眼光并没有错,知识会改变人的一生,也是他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原因。

一年之后,卢作孚便已经正式给中学生授课,而他16岁的年纪甚至还比有些学生更小。这位年轻的教师不但授课态度严谨,还总结了自己的所学,编写了《卢思数学全解》《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最新讲义》《应用数题新解》等教材,其中《应用数题新解》还被正式出版,作为当地广为流传的教学辅导书。授课之余的卢作孚不忘继续自学,不但汲取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熟读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还苦读古文、历史,曾经花了3年时间逐字逐句地将韩愈的《昌黎先生集》研习了一遍。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无咒:鬼神禁地,人性凶猛  美人豪横:倒霉女主的绝地反击  人在吞噬,从娶妻开始无敌  全民求生:我能萃炼万物精华  黑夜问白天: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月亮回音:沉溺于他的柔情中  心机女主:轻松拿捏恋爱脑  妖夫娶亲:百无禁忌  全宗上下皆反派,卷王师妹杀穿天  魔法蜜罐:你是银河赠与我的糖  末世之我是避难所所长  股民张三,一个散户的百万之旅  搞笑日记,致曾来过的你  我在三国经营田庄  重生官场:开局迎娶副省长千金  婚姻围城里的算计  深夜诡话:它在暗处注视着你  山月不知:你我皆为局中人  全职法师:次元之影  高甜预警,这个男主不对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