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时的刘备已不是以前的刘备。以前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现在做了皇帝,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没有必要再事事请教诸葛先生。
便说,我也是很懂兵法的,何必再问丞相,贻误战机?
刘备这话说得一点儿都不脸红,相反还有些恼羞成怒——我是皇帝,有没有搞错啊?哪有皇帝请教丞相的道理?
马良依旧在坚持。毫不放弃。
事实上,马良已经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刘备移师,是自找死路。只是自己人微言轻,无法说服,只好搬出诸葛亮来制止。
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对刘备引用了一条格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这条格言意外地起作用了——刘备采纳了马良的建议,让他自己去各营,画成图本,然后送呈诸葛亮。
刘备之所以突然改变立场是因为他要做一个明君而不是昏君。哪怕是走一走形式。
这是刘备的道德自觉。虽然脾气见长,却还是愿意做一个人人称颂的好皇帝。所以在自尊与名誉之间,刘备还是选择了后者。
这是做皇帝的委屈之处,也是刘备和曹丕的区别。刘备志存高远,尽管他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已近在眼前。
乌龟把头缩回去的目的
初期的征兆却是花好月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刘备的四十多个营寨,全都顺顺当当移师于山高林密处,依溪傍水,大部队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靠近陆逊营寨的平地上,一万多老弱之兵成为诱饵,扛一“先锋吴班”的旗号引诱陆逊上钩。
陆逊没有上钩。
因为他看到了杀气。
前面山谷中的杀气。
有杀气必有伏兵,就像有流水必有桃花一样,这是世界的对应法则。
周泰们却不相信这一点。他们相信陆逊还是懦弱,不敢出击。
他们很想有所作为,如果陆逊身上没有那把权力之剑的话。
只是三天后,他们不敢有所作为了。
因为谜底揭开,残酷的真相浮出水面——全副武装的伏兵们从山谷中出来,掩护诱饵撤出。
世事一如陆逊所料。
周泰们这才知道,原来人世间的很多事,不到谜底揭开是不可以预测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陆逊做到了。
孤独地做到了。
顶着压力做到了。
但陆逊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接下来他语出惊人——十日之内,必破蜀。
这一点让众将大跌眼镜。因为众将以为,破蜀要趁早,趁刘家军立足未稳之际才有可能。现在刘家军连营五六百里,驻防已七八个月,很多要害地方,都已固守,怎么能破?
陆逊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在技术手段上并不存在谁更牛×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后发制人才能有所收获,因为它打击的是人性的弱点——疲惫、散漫、大意。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最三国第一卷天下有事 孺子帝 明朝伪君子 最三国第二卷纵横捭阖 传奇纨绔少爷 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 新宋·权柄 窃明 太虚神皇 望古神话之选天录 嗜血神皇 我的学兄实在不像一个读书人!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 新宋·燕云 抗日战争的细节2 大明王侯 抗日战争的细节1 妖孽仙帝在都市 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