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右边的路对他也有诱惑力。
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呢?
钱谦益告诉自己:第一,他要忍辱含垢,安定暴虐的清军,让扬州的悲剧不再发生在南京。
第二,他要传承文运,为即将彻底覆亡的明朝修《明史》。
所以,当柳如是劝他说自尽殉国,以全忠义的时候,他犹豫了。
——这两个理由,是钱谦益在后来的岁月里一再用来说服自己的理由,毕竟,他当时所做的事情,后来自己想起来都颇为不齿。
他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和赵之龙、王铎、程正揆等人一道,率领文武百官跪迎清军。
他将此前为弘光帝遴选而未及入宫的数名美女,进献给清军将领、豫亲王多铎。
他为多铎献上的礼单上面,赫然写着「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臣钱谦益百叩首上贡。」
《清史稿》中,钱谦益的传记中,也记上了一笔:「豫亲王多铎定江南,谦益迎降」。
白纸黑字,不容抗辩。
钱谦益也知道他所行之事惹人非议,所以在《与邑中乡绅书》一文中,反复陈述自己的苦衷和「初心」:
「大兵到京城外才一日,仆挺身入营,创招抚四镇之议……仆见大势已去,杀运方兴,拼命舍身,为保全百姓,触冒不测。」
钱谦益这样的大文人,自然知道什么叫「春秋笔法」。反过来,他这几句话,如果换一个叙述角度,也可以说是清军到京城外才一日,他就撑不住了,为了不殉身、不殒命,所以率先投降。
千秋功过,从来不由当事人一人评说。
何况,他的那句「拼命舍身」,仔细品品,透着一股心虚的味道。
不过,此番南明诸臣投降之后,清军果然没有再兴此前屠戮暴行。
02
钱谦益因成名已久、早居高位、及时投降,自然是清朝招抚的对象。
清朝给他的官职是: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
巧了,明朝、南明、清朝,钱谦益都任职礼部。
礼部是做什么的呢?负责接见外藩使者,制作礼乐,管理科举学务,掌吉凶祭祀等事务。
而臣事两姓,是身为臣子第一不合「礼」之事。
午夜梦回,钱谦益对自己走到这一步也觉得不可思议。
钱谦益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过目成诵,下笔如流。
钱谦益有一表兄名叫何珩枝,比他大五岁。二人同在府学读书时,年幼的钱谦益显示出更高的天分和才情,他的文章不仅受到老师的赞誉,还被才思欠奉的何珩枝引为经典。
何珩枝对他的才华深深折服。有时,钱谦益随口吟出的诗文、随手写的草稿,何珩枝经常认认真真记录、誊写;钱谦益随手写了几句,自己不怎么满意,便撕了扔在地上,何珩枝则悄悄捡起来,粘好了郑重收藏。
钱谦益还有一位同学叫陈伯观,比他大八岁。一次,二人一起完成老师的命题作文,他不多时便下笔成文,纸笔一搁,随即出门畅游佛寺,傍晚才回。
而此时,陈伯观还在苦咬笔头,未曾完篇。
对比过于明显,使得陈伯观的父亲陈钦光心态失衡,说出了中国父母的常用语:「你看看人家!人家如此聪慧,你就算呕心沥血,能及得上他一星半点吗?」
如此的才华,引来的也并非是羡慕嫉妒恨,陈钦光赏识钱谦益的才华,想将女儿许配于他,和钱父商议,对方也欣然应允。
不过,不要认为钱谦益的才学成就,都是来自于天赋。他确实天资过人,但也一直好学不倦。
他从年轻到年老,日日苦读,据说,在夏日的夜晚,为防蚊虫叮咬影响读书的专注,他就在桌子下面放两个大坛子,把腿放入坛子里面避蚊。
廿年寒窗,一朝成名。29岁时,钱谦益在殿试中被定为一甲第三名,以探花及第,这本也难能可贵。
但是当他在放榜唱名时听到这个名次,却深受打击。
因为放榜前一日,主考官、当朝首辅叶向高已经向宫中传讯:「此次科考状元为江苏常熟人钱谦益」。
而交游广阔的钱谦益也从宫中内侍那里得到消息,连司礼太监都送来帖子道贺,本来以为已成定局,不料金殿唱名,状元却是韩敬。
这其中原有内情,此前韩敬奉而为师的汤宾尹,是本次科举的分考官。他多方为韩敬活动,最后竟然成功贿赂了宫中的秉笔太监,使得韩敬取代了钱谦益。
不过,好景不长,第二年,汤、韩二人就被的营私舞弊行径就被查出,均被免职。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直击本质:高效能人士的 8 个思考习惯 风起之前:重大决策幕后 战损美人崛起计划 不系舟:炮灰自救攻略 龙神低语 心机仅你可见:双向暗恋,甜蜜对线 九重春:古代令人上头的小姐姐 诡秘情话:残酷月光下的爱意 闪婚怎么可以这么甜 千万种心动:喜欢你是甜甜的 重生六零年代,萌娃有空间 这恋爱超纲了 吞噬星空之杀敌就能顿悟 医婿叶凡 我非「弱者」:拐卖、谋杀与精神控制 你好,楚律师 特殊恋人:穿越荆棘拥抱你 明月何皎皎:灿烂的魏晋文化 喜欢藏不住 我不结婚的理由